最近陷入一种「失语」的状态之中。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无暇他顾。稍有时间休息,也只是想让大脑停下来。不去思考,不去表达。但总归还是要在文字中找到一隙灵魂的安放地。明明有很多想要表达和分享的内容,却失去了表达的意愿。这种精神上的自我截除令我十分厌恶。其实,在繁忙喧嚣的生活中我们却如同身处一片寂静之地。在职场乐观开朗左右逢源。回到自己,却只想:沉默。
「保持沉默。变得无语。无言。保持无语。丧失语言。语言丧失。」
但本文并非是一篇自怨自艾的自我剖析,而是一次对通用性的尝试性论述。观点可能有些散乱,我尽量表述清楚。
前段时间我很喜欢在手机上玩「金铲铲」。明明很浪费时间却让人欲罢不能。一方面需要策略:连胜还是连败、什么时候调整人口、什么时候变换策略。另一方面需要运气,恰好的牌在恰好的时间出现。通过一款游戏,我体验到了赌博的快感。于是我想,是什么让我一步一步爱上这个游戏并且难以自持呢?
多伊奇讲通用性称为:「系统为了适应某个狭隘目标而作的一个微小改变,刚好也使系统变得通用。」我成为了赌博在游戏上通用性投射的一个受众。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的老本行。对控制系统而言,这个过程就是输入经过调整,达到稳态的过程。通用性就是控制算法。控制专业的朋友一定对 PID、前馈、自适应、模糊控制这些概念不陌生。但非专业的朋友大概只听过 PID 算法。PID 算法(或者说 PI 算法)而不是其他高级的算法,的通用,来自于它在工业领域和实际工程中的贡献。并非因为它能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而是能在理想成本下最好实现效果。看,一个是实现最好,一个是最好实现。因此,通用性的表现我们可见一斑。并非乞求最佳的效果,而是重点在于「使系统变得通用」。PID 解决了成本和效果的综合问题,令控制成为了通用。其他效果更好的控制算法,则陈列在了论文中与航天器中。因此,如果以流行作为标准,PID 在这方面是优胜者。只能解决航天器的控制并不能成为一种通用。通用性是能够能解决空调、热水器、驱动器等一系列问题的控制方案。
新达尔文主义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体而非个体。显然,适应性让人类成为了通用性的受益者。基因的表达和个体的存在。我们是为了携带和复制一段基因的载体,还是作为存在而存在的个体?正如代码中抽象是为了实例而存在,但实例确是在为抽象而服务。基因与个体,就像是抽象与实例。因为适应而进化,因为健壮高效而被使用。通用性代表了生存的最高形式。
抽象是道,实现是术。每个人的道可能相同,但术千差万别。现在社会尤其崇尚通用性的术。正如传统媒介会被电子媒介取代。人们喜欢看短视频而不是看书,这是通用性的胜利,而不是人们变懒了。同样,在各种媒介中,博客显然在今时今日不具备十足的通用性,但曾几何时也是风光无两。所以你看,通用性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过去通用,现在不一定通用,风光过去可能面临的是万劫不复。就像是「创新者的窘境」,对很多大型公司,失掉通用性往往是无法避免的结局。也正因为竞争的存在,通用性被不断迭代更新,催生了进化和多样性。
那么,通用性和流行性的关系?它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时效性、变化性、垄断性。但二者的差别也很明显。举个例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江苏省的家长名声在外。这里的流行性指的是江苏家长的鸡娃倾向。但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方式是否代表了通用性?显然不是。但还是有很多家长都选择这么做。当我们处于流行的风暴之中,我们便很难轻松脱身。流行性不等同于通用性,其差别就像是使用抖音的人和设计抖音的人的差别。
通用性强调了目标。我们判断我们是否处在流行的漩涡中的一个方法就是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用同样的例子,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了孩子报的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他们拥有一个开心的童年?见识世界的多样性?体验各种有趣的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脱颖而出?赚更多的钱?不同的人显然拥有不同的目标。但是很多人的选择却出奇的一致,这就很值得玩味。所以我们可以做出什么选择?不妨看看我们的目标,然后调整我们的手段方式去令其通用。
刚刚老婆看到我在写博客文章,调侃我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是离不开所谓低级的趣味的,如果这个趣味指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官和肉体的趣味。我以前爱打游戏,现在喜欢看别人打游戏。爱看书,也爱看网络小说。好的电影看了不少,差劲的、低俗的看得更多。所以人是复杂的,正如通用性是复杂的。我们从感官的刺激中的目的是收获愉悦。如果我的这个行为令我收获了愉悦,我就觉得这个行为值得。当然如果你一整天的时间都在追求这些趣味,我不能说这个选择错误,只能说是不太明智。当然,现在的环境下当个糊涂人也没什么不妥。
这让我想起来看过的一个 Ali 的视频,他提到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哪些让自己增加能量,哪些反之。建议我们多做会带给我们能量的事情。比如,他打游戏的时候很开心,但是结束之后会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增加能量,而是觉得空虚疲惫。所以,减少能量的事情我们姑且称其为「低级趣味」,比如打游戏、看短视频。那么与之相反的「高级趣味」会有哪些?比如健身、冥想、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
我对于这个观点并不十分赞同。当然也不是要否认整个观点。毕竟这个观点太正确了。我要反对的其实是这个「正确」。按照「高级趣味」的定义,苦行僧应该最为成功。但是——尽管我不喜欢用这种方式证明我的观点——请看看目前所谓掌握了通用性的人,即我们定义为成功的人。相信他们很少人是充满了「高级趣味」的人,尤其是在他们成功之前。我这里就不举出具体的例子,但相信大家头脑中都会有自己的想象。我最反感目前很火热的关于生产力和成功学的一点就是,他们过于放大了所谓正确的观点,而忽视了许多其他的关键因素,比如运气、不确定性。
比如,我本应该在家里好好看书、写代码、健身。但是,我今天就是不想高级,选择和一个朋友去酒吧喝酒,然后去参加派对,结果碰巧认识了一位天使投资人。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女生,看起来遇到了一些麻烦,她的汽车抛锚了。然后,我帮助她解决了麻烦,两人最终坠入爱河。看到了吗,后者的叙事充满了运气和巧合,很不真实。我们去一百次派对也不会碰到一次聊得来的天使投资人。但是这个概率就是存在着,而且和我们起接触这个概率的次数有关系。我们去遇到理想爱人的概率就是和我们接触女生的数量有关系。
我不能反驳「生产力」、「学习」、「自我提升」这些标签。多学习就是会增加我们成功的机会,自律就是提升自我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可以提出另一种叙事给出另一种通用性的选择。每天躲在房间里健身写代码,或者夜夜笙歌纵情声色,都会有人在这些方式中找到自己的通用性。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通用性的答案,它只是通用性的参考。
贩卖学习焦虑的人,宣扬虚无主义、声色犬马、玄之又玄的人都无法提供通用性的标准答案。提供这些服务的人的目的,相比于帮助我提高自己,更希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让我们购买他们的服务。通用性的标准答案并不在于他们的课程或者感人的说辞中。我们需要购买的是他们的经验而不是他们的答案。这个答案只能由自己去定义,它不断变化,也不停变化。也许在「狭隘目标」中,也许在「微小调整」中,也许在「刚好」中。最重要的是,你是否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