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苏珊·凯恩

第1章 那群“不可一世又招人喜欢的家伙”的崛起

时代彻底改变了我们所崇尚的性格类型,决定了我们面试时的表现方式,形成了我们对员工的要求,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求爱方式和培养孩子的理念。

从那时起,美国从文化历史学家沃伦·萨斯曼所谓的“品格的文化”转变为“个性的文化”,由此开启了一个我们将永远回不到从前的潘多拉魔盒。

“新的个性文化价值观要求的社会角色就是表演者的角色,”萨斯曼在其著作中阐述道,“每一个美国人都将成为表演的个体。”

第2章 魅力领导的迷思

在一个以商业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口头表达的流畅性和社交技巧是成功的两大法宝。

那些表现得最活跃、最健谈的人的观点往往会占上风,并且最终成为决定性的意见。

外向性与领导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一假设并不完全成立。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一书中探讨了“连接器”的影响,所谓“连接器”是指那些“能将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有特殊才能的人”,并且“拥有连接社会关系的本能和天赋”。

第3章 当合作扼杀了创造力

多数我所见过的发明家和工程师都是我这样的——他们很腼腆,他们活在自己的头脑里。他们很像艺术家。事实上,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工作的时候,最好能够保持独处,这样他们可以控制一项发明的设计,而不被其他人要把这个东西设计成市场需要或其他委员会需要的想法所干扰。如果你是那种稀有的工程师,既是一名发明家又是一名艺术家,那我就要给你一点可能很难做到的建议了。这个建议就是:独立工作。如果你一个人工作,那你最有可能设计开发出革命性的产品和功能。不是在一个委员会里,也不是在一个小组中。

新集体思维将团队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它所坚持的观念是,创造力和智力成果来源于群居之地。

孤独究竟有什么魔力?埃里克森告诉我,在许多领域中,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投入到所谓的“刻意练习”中,他认为这正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关键。

刻意练习最好独自进行,其原因如下:它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其他人可能会分散掉一部分注意力;它有深度的动机需求,而这种动机往往是自我产生的。然而最重要的是,这其中包含着对你性格的极大挑战。埃里克森告诉我,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直面让你觉得有挑战的部分。

研究发现,开放式办公室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弱化记忆力。这种模式的办公环境也与员工的高流失率密切相关,开放式办公环境会让他们觉得难受、互相敌对、无心向学以及缺乏安全感。

唯一的特例就是网络上的头脑风暴。研究显示,网络上的集体讨论,只要组织有序就会优于独立思考;研究还表明,参与讨论的小组成员越多,小组表现就越好。在学术研究中也是如此——身处不同地区的教授们通过在线讨论,往往会比个人或面对面的合作研究能得出更有影响的结论。

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是,参与一次在线合作,实质上是孤独的一种狂欢形式。相反,我们认为这种在线合作的成功是会在面对面的世界里被复制的。

心理学家通常会为小组头脑风暴的失败提供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为社会惰化(social loafi ng):在一个小组中,有的人会对所有的工作袖手旁观,把所有的工作都丢给队友。第二种解释为产生式阻碍(production blocking):小组中只有一位成员在滔滔不绝或者能迅速产生一种想法,而其他的小组成员则处于被动听取的位置。第三种解释则为评价焦虑(evaluation apprehension),所指的是对在同伴面前出丑的恐惧。

然而,咖啡馆之所以能够成为我的办公室,是因为它自身拥有那些现代校园和办公室所没有的特定属性。这是个社交场所,却给人以休闲之感,来去自由,会让我彻底从不受欢迎的纠葛中解脱出来,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刻意练习”我的写作。我可以在观察者和社交实践者的角色之间自由转换。同时,我还可以控制自己的环境。每天我要选择自己的桌台,是坐在咖啡馆的中间还是靠边,这完全取决于我当天是想当个看客还是做个被看客看的人。而且,如果我想要一个安静点的环境来校对当天的文章,我还可以选择离开。通常情况下,我只在咖啡馆坐几个小时——而不必像坐办公室一样,一天要工作8个、10个甚至是14个小时。
对于今后的工作方式,我的建议不是停止面对面的合作,而是改善我们现行的工作模式。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出内向者-外向者共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工作任务的分配应该依据个人的天生优势和脾气。研究表明,那些效率最高的团队,都是由内向者和外向者恰当组合而成的,而领导结构也是如此。

悠闲地同别人一起分享一个甜甜圈,交换一下思路,不带任何偏见,同事们都衣着随意,也没有人会在意今天穿什么,他们可能会随时消失在自己的房间里去把工作做完。

第4章 性情=天生的命运?

高度应激群体和低度应激群体所对应的性格类型便是内向型群体和外向型群体。

高度应激性是内向性格的一种生物学基础

“兰花假说”(the orchid hypothesis)。这个理论认为,很多孩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存。而有些孩子,包括卡根研究中所提到的那些高度应激类型,则更像是兰花:他们很容易枯萎,但是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茁壮成长。

他描述了这种高度应激儿童最理想的父母类型:可以读懂孩子的暗示并且尊重孩子的个性;对孩子的要求是温和而坚定的,绝对不会给孩子下苛刻或是敌对的要求;鼓励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不苛刻,不忽视,也不会出尔反尔。能做到这些的家长自然是了不起的,但是这些对于培养一个高度应激的儿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第5章 超越性情

自由意志可以带我们走得更远,却无法无限超越我们的基因所划定的框架。

虽然我们可以超越性情的限制,但最好的选择还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正视那片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一旦你认识到内向和外向可以理解为某种对于刺激程度的偏好,你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身性格的环境——不会过度刺激,也不会刺激不足,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感觉焦虑。你可以将你的生活组织成人格心理学家所定义的“最佳唤起水平”(optimal levels of arousal)的状态,这种状态我称之为“甜蜜点”(sweet spots),这样你会觉得生活更加有能量,也比从前更有活力。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信念所驱使的行为更勇敢的了。

第6章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政治家,而埃莉诺却道出了良知”

然而,阿伦提出的这些属性之中也有新的观点。这些高度敏感群体往往会在他们的人生方向上偏向于哲学或精神价值,而不会向物质主义或享乐主义靠拢。他们不喜欢闲聊,往往会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而且直觉很准(就像阿伦丈夫眼中的她一样)。

尴尬体现了一个人的谦虚、谦逊,以及避免冲突和实现和平的愿望。它不是被孤立的人感觉羞愧的表征(人们在羞愧时最容易脸红),而是凝聚人类的力量。”

这便是进化论中所谓的权衡理论(trade-off theory),即每一项特定的特征都不会是完全好或者完全不好的,这些特征是利与弊的结合体,根据环境的需要生存下来的价值也不尽相同。

如果将对于思考的热情和对于细微之处的关注结合起来——两者皆为内向者的共同特征——你就会获得一个非常强大的组合。

第7章 华尔街崩溃了,巴菲特成功了

外向者会将他们大部分的认知能力分配到既定的目标上,而内向者则会用一部分认知能力来检测这项任务的走向。

进入心流这种状态的关键在于,追求某种事物本身,而非将目光锁定在其带来的回报上。

对内向者而言,其诀窍便是要发扬自身风格而不是让自我在普遍规范下随波逐流。

第8章 软实力

亚洲人的这种尊重对西方人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对于他人感受的深切顾虑。正如心理学家迈克尔·邦德所观察到的那样:“这是只有从明确的给‘自谦’贴上美德的文化传统中走出来的人才能做到的,而间接接触到这种传统的人则可能会给它贴上‘尊重关系’的标签。”这种尊重会导致社会的动态变化,这一点从西方人的观点中很容易看出。

无论是哪种方式——安静或是健谈,仔细还是大胆,克己抑或奔放——都是我们的文明所赋予的特征。

毫无疑问,这些感觉是迈克从未有过的。他在高中的时候一直都是光彩熠熠的。库珀蒂诺几乎就是个儒家传统之地,那里的人安静、乐学、互相尊重,但那里同样也以外向理想型为目标。周中的一天下午,在当地的购物中心,那些自信的、留着参差不齐发型的亚裔美国年轻人用眼神示意外出邀请,穿着吊带背心的姑娘们也心领神会。周六早晨的图书馆里,有些年轻人在角落里专心致志地学习,其余的则聚在一起热闹地谈天说地。我在库珀蒂诺采访过很多亚裔孩子,他们当中很少会有人真心愿意用内向者沉默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即使他们可以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虽然他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接受来自父母的价值观,但他们似乎已经将自己的世界分成了“传统亚洲人”和“亚裔的大明星”。那些传统的力量让他们颔首,让他们发奋图强。而那些大明星则既会学有所成,又能在学校里跟同学们开玩笑,挑战老师的权威,让自己成为焦点。

记住,在硅谷,你可能是最聪明、最有能力的人,但是如果你不能清楚地表达你自己,不能向别人表现你做了多少工作,别人就会低估你的能力。很多外国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顶多是个劳动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

沉默的毅力需要持久的注意力——要能有效克制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

优秀的学生不仅需要有解决数学和科学问题的认知能力,还要有一个受用的性格特点:沉默的毅力。

信念就是信念,无论你以多大的分贝来表达。

第9章 何时你该戴上外向的面具?

世界上不存在核心的自我,有的只是在X情境下的自我、在Y情境下的自我,以及在Z情境下的自我。

那些“排斥敏感”类型的人在他们有安全感的时候,往往是温暖而富有爱心的,而当他们觉得自己被排斥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带有敌意的情绪和一定的控制力。

自由特质理论认为,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

换言之,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

研究发现,内向者尤其是那些可以把自己伪装得很像外向者的内向者,通常在一个特征上得分都很高,这个特征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监控”。自我监控者在不同社交需要的情境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方面很有技巧,会寻找一切的线索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

最后,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情。嫉妒是一种邪恶的情绪,但是却能说明真实情况。

“恢复壁龛”是利特尔教授提到的一个术语,指那些当你想回归真实的自我时要去的地方。

也可能,你总是梦想着可以创办一家自己的小型公司,可以在家里办公,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你的爱人和孩子了。你知道你必须维系一定数量的人际关系,所以你就跟自己达成了一项自由特质协议:你每周都要去参加一次聚会。每次聚会上,你至少要有一次真正的交谈(这个对你而言要比让你去热情地招呼大家简单多了),而且第二天还要跟那个与你聊天的人保持联系。之后你回到家里,你不会对这种用你自己的方式来展开的人际交往感到不适。

第10章 沟通障碍

内向者强烈地渴望下班后的休整时间,并且希望从他们的另一半身上得到理解;而外向者则渴望陪伴,并且对其他人从自己另一半的最佳自我状态中受益深感不满。

内向者喜欢在友好的情境下认识的朋友,外向者则喜欢在竞争中的对手。

我试着让自己去包容,不把她的口气当真。我忽略掉我感觉到的攻击性,试着去领悟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11章 鞋匠与将军

开始是任何事情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和脆弱的事物,因为正是在此时,性格开始形成,好的事情最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柏拉图,《理想国》

不要错把孩子对于新环境的谨慎当成同他人交往的无能。他的畏缩源于新事物或过度刺激,而不是惧怕同他人的接触。

做最早的几个客人会更好一些,这样的话你的孩子就会感觉仿佛是别人到自己的地盘上来,他才是主人,而不会觉得自己进入了别人的地盘。

鼓励他时刻保持自信,即使他并没有自信的感觉。提醒他有三点要一直保持:微笑,站姿,跟对方进行眼神交流。教会他从人群中寻找友好的人。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一个人做事情,喜欢一对一的社交,那并不能说明她有什么问题,她只是凑巧不适应主流的形式而已。

专家认为,童年时代消极的公开演讲经历可能会留下终生惧怕讲台的阴影。

外向者喜欢运动、刺激和协作工作,而内向者则喜欢听课、休息和独立作业。合理地将这两点融合起来。

·奖励独立的兴趣爱好并强调自主性
·小组活动适量,并且小组规模小,组织细致
·重视善良、仁爱、移情等优秀品质
·坚持有秩序的教室和走廊(相对于豆荚形排列的教室)
·每个班人数少而安静
·选择那些看起来可以理解腼腆、严肃、内向、敏感性格的老师
·侧重的学科、运动或课外活动会吸引你的孩子
·坚决执行反欺凌计划
·强调一种宽容、朴实的文化
·吸引志趣相投的孩子,例如那些聪明的孩子,或者以艺术、体育见长的孩子,这一点取决于你们家孩子的喜好

同时,建议他在一次讨论中早一点发表意见,因为这样要比等到每个人都讲完之后,整个场面仿佛都在等着他开口要好得多。

终章 仙境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对于有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矣。有效利用你的禀赋——比如坚韧、专一、洞察力以及敏感——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破解问题,潜心艺术,深沉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经理,要记得你的员工里有1/3~1/2的人可能是内向者,无论他们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对于公司办公室的布局安排,你需要三思而后行。别指望内向者会对开放的办公室计划报以兴趣,或者会热衷于午餐生日派对、团队建设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掘内向者的能量——他们是可以帮你深思、运筹、解决复杂问题和帮你找寻宝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