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我不想匆忙行事,因为匆忙本身就是一种要不得的二十世纪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只想去做别的事。所以我想慢慢来,仔细而透彻地,用我找到被剪断的销子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发现原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她常常因城市生活的单调乏味而郁郁寡欢,也许这无尽的草原和长风能使她明白,当你接纳了单调和无聊,你就能看到背后另有深意。它就在此地,而我无以名之。

他们的逃避和厌恶只是一种自欺的行为。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你认为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如果你不放慢脚步认真思考,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或得到更差的结果。

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傲慢而自负地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盲目地信仰着。

一旦我们把这种分析的思想,也就是那把刀应用到生活中,总会丢掉一些东西。我们都明白这一点。最起码从艺术的角度观察是如此。这使我想起马克·吐温的经验,马克·吐温在掌握通过密西西比河所必需的分析性知识之后,发现这条河已经失去了它的美丽——总会丢掉一些东西,但是从艺术的角度鲜有人注意到——新东西同时也被创造出来了。让我们不要再注意丢掉了什么,而要注意获得了什么。让我们把这种过程当作再生的方式,既不好,也不坏,事实就是如此。

这个学校可以称得上是“上课学院”,在这里你不断地上课、上课、上课,完全没有研究的时间,也没有思考的时间,更没有参加校外活动的时间。只是不断地上课、上课、上课,一直上到你的心灵枯竭,创造力也消失了。而你成了一部机器,不断地对那些如潮水般涌来的天真学生重复同样枯燥乏味的教材。他们不了解为什么你变得这么乏味,因而对你失去了尊敬,还使你恶名昭彰。你不断上课、上课、上课的原因是,这是经营一所学校最经济的方法,会让外界的人误以为学生得到了真正的教育。

叔本华所说的精神世界:

「一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除了个人生活之外,还过着另一种精神的生活,精神的生活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个人生活只是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只有这一浅薄、空虚和充满烦恼的存在才必然是生活的目标。精神卓越的人首要关注的是精神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地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精神生活获得了某种连贯性和持续提升,越来越完整和完美,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与这种精神生活相比,那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这种生活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正如我已经说过的,这种现实生活对于大众就是目的,但对于精神卓越者而言,那只是手段而已。」

有时候你只要把新手或蹩脚的人和高手作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老手根本就不会照着指示去做,他边做边取舍,因此必须全神贯注于手上的工作,即使他没有刻意这样做,他的动作和机器之间也自然地有一种和谐感。他不需要遵照任何书面的指示,因为手中物质的本质决定了他的思路和动作,同时他的思路和动作也在不断改变他手中物质的本质。所以物质和他的思想一同不断地改变,直到他的内心与物质同时达到正常与平静。

「我们活在一个价值混淆的时代,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过去的思维模式已经无法应付新的状况。曾经有人这么说,不愤不启,在你冥思苦想而不可得的时候,不要沿着原有的思路继续走下去,你应该停下脚步,放松一段时间,发散自己的思想,直到碰到一些事,能够让你拓展原先知识的根基,才继续前进。每一个人都熟悉这种经验,我想一旦整个文化的根基需要拓展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同的状况。」

分析式的、辩证式的古典的理性无法处理真实的经验。

这种结果让他证实了一个长久以来的直觉:越聪明越认真的学生越不需要分数,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问的本身比较感兴趣。而越懒惰越愚笨的学生则越需要分数,因为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

任何追求个人荣誉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现在我们就开始付出代价了。如果你想通过爬上山顶来证明你有多么伟大,那你就几乎不可能登顶。即使你做到了,那也是一种虚幻的胜利。为了维持这种成功的形象,你必须在其他方面一再地证明自己,结果始终处于虚荣心的驱使之下,而内心则常常恐惧别人会发现这种形象是虚幻的。所以这么做是错的。

他的答案,在哲学上可被称为实在论。他说:“要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如果我们能证明没有良质的世界运作不正常,那么我们就能证明良质是存在的。不论有没有给它定义。”接着他把良质从我们所知道的这个世界中抽离出来。

Squareness: 朴质

需要被了解并加以分析的不是良质,而是被称为‘朴质’的思维模式,朴质往往阻碍我们与良质的接触

何谓「良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古典、浪漫的结合。

这表示良质不仅仅是主体和客体相遇所产生的结果,实际上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是由良质这个事件产生的。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而过去大家误以为主体和客体才是因。

他写道:“良质像一个太阳,它并不是绕着我们的主体和客体运转。它不是被动地照亮它们。它也并非隶属于它们。事实上,它创造了它们,它们才是隶属于它的。”

你想知道怎样画一幅完美的画吗?很简单,先让自己变得完美,然后再顺其自然地画出来,这就是所有专家的方式。画画和修理摩托车一样,都同你生活的其他方面密切相关。如果一周当中有六天你都很懒散,不去照顾你的摩托车,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使你在第七天突然变得敏锐起来呢?一切都是密切相关的。

当「被卡住」

古典的痼疾

“卡住”是最常碰到的一种麻烦。如果你想一下子说太多东西,往往就会这样。你要做的就是,不要强迫自己立刻写出来,因为这会使你更写不出东西。你只要先把事情一样一样地区分清楚,然后每次只写一样。如果你一边想要说什么,一边想先说什么,就太复杂了。所以要先把它们区分清楚,列出要说的事,然后再排出先后顺序。

传统的理性将世界分为主观和客观,把良质摒除在外,一旦卡住了的时候,任何主客观的事物均无法像良质一样,告诉你该往哪里去。

所以不应逃避被卡住的情形,它是达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灵状态。要想了解良质,不论是在技术工作上还是其他方面,放下自我,接纳这种被卡住的现象是个关键。无师自通的技术人员就是因为常常被卡住,才比接受过学院训练的人员更了解良质。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处理突发的状况。

科技的「丑陋」

浪漫的痼疾

约翰夫妇所厌恶的丑陋并不是科技与生俱来的,只是在他们看来是如此,因为很难把科技中的丑陋单独分离出来。科技只是制造物品,而制造物品本身并不丑陋。否则艺术品就不可能产生美感了,因为艺术也是制造物品。实际上科技这个词的词根(techne)本来的意思就是艺术。在古希腊人心中,从未把艺术和制造分开过,所以二者根本就是同一个词。

科技的产物并非真正丑陋。若是根据斐德洛的形而上学,发明科技或使用科技的人也不丑陋,因为良质并不在主客观的事物当中。真正的丑陋在于发明科技的人与他们所制造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使用科技的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上。

内心平静

古典的认知不应该仅套上浪漫的外壳。古典和浪漫必须从根本上融合在一起。过去,我们的理性世界一直都在逃避,甚至拒绝史前时代人们浪漫而非理性的认知。之所以在苏格拉底之前有必要排斥热情,也就是情感,是为了解除人类理性的禁锢,进而了解当时谜一样的自然法则。现在,我们则要借着融入原先我们逃避的热情,进而深入了解自然的法则。人的热情、情感以及意识中情感的层面,其实也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核心。

保持内心平静在机械工作中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能够使你平静的就是好的工作,反之,则是坏的。规格说明、测量仪器、品质控制与最后阶段的品质检查,这些都是使相关工作负责人达到内心平静的手段。最后真正重要的,就是他们内心的平静,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因为只有内心平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无论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具有良质。要想知道什么是好,了解它为什么好,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与这种好融为一体,就要培养内心的平静。如此一来,“好”才能出现在你的心中。

佛教的宗提倡打坐,就是要使人物我两忘。而在我所提到的摩托车维修问题上,你只要专注地修理车子,就不会出现物我对立的情况。当一个人没有与所做的工作疏离的感觉,就可以说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当一个人产生这种认同感的时候,他就会看到关心的另外一面——良质。

进取心

陷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因外在的环境使你放弃了良质,我称之为挫折。第二种是你内在的因素引起的,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称呼,姑且称之为忧虑。

这一部分有三个陷阱。第一个陷阱会限制情感理解,叫作“价值的陷阱”;第二个则会阻碍认知理解,叫作“真理的陷阱”;第三个会阻碍精神运动行为,叫作“肌肉的陷阱”。其中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

在价值的陷阱中,最常出现而又有害的是价值的僵化。这是指固守以前的价值观,无法从新的角度衡量事物。在维修摩托车的过程中,你必须不断评估,僵化的价值观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良质没有实质,也不是一种方法,它超越这两个范畴。如果一个人盖房子的时候会用到铅垂线和水平仪,那是因为垂直的墙壁比弯曲的墙壁品质要好,不容易坍塌。所以良质不是方法,而是方法所追求的目标。

神话

是良质酝酿了神话的诞生。那就对了。那就是他所谓的“良质就是环境给我们的持续刺激,让我们创造出所居住的世界。其中的一切。其中的一点一滴”。宗教不是由人发明的,人是由宗教发明的。而人也创造对良质的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人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你知道某些事后,良质就会给你刺激,你就会想把良质所给你的刺激界定下来,但是你必须根据自己的所知去界定。所以你的定义是由你的知识组成的。你是用已知来比拟未知,情形必然是如此,不可能有其他状况。于是神话就这样展开了。根据已知的比拟。神话就建立在比拟之上,比拟又建立在其他的比拟之上,层层叠叠,塞满了意识列车的车厢。神话就是一整车的人类集体意识,通过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而良质则是引导这辆列车的铁轨,在这辆列车之外是疯狂的领域。

“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的确,这就是他所说的良质。人不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一切的源头。人也不像唯物论者和客观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被动的观察者。创造世界的良质呈现为人和自身经验之间的关系。人是创造万物的参与者,所以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一点很吻合。而他们也教修辞学——这也很吻合。

古希腊人对美德的渴望来自追求卓越,追求更好的自我,而不是责任感。

“卓越”暗示着对生活的完整或唯一性的尊重,因而不喜欢专门化。它还暗示着对所谓的效率的轻视——它具有更高等级的效率,这种效率并不存在于生命的某一种才能中,而是存在于生命本身。

斐德洛不属于任何宗派,更喜欢乡村的宁静,而非都市的嘈杂。他的个性很激进,几乎到达危险的边缘。 …… “斐德洛(Phaedrus)”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狼。在这段对话当中,斐德洛被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爱深深吸引,因而被驯服了。

理性教堂就像所有有组织的机构一样,并非建立在个人的优点而是建立在个人的弱点之上。理性教堂要求的并非能力,而是无能。一个无能的人才容易受教。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总会带给别人威胁感。斐德洛明白,他已经错过了融入这个组织的机会,因为他拒绝臣服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似乎不值得他去尊敬,因为它是一种低品质的生活方式。

我靠着取悦别人过活,这样才能脱身。你揣测别人希望听到你说什么,然后假装主动又自然地说出来,这样才能脱身。一定要让别人信服才行。我如果不背弃他,恐怕到现在还在医院里。他却始终忠实于自己的信念,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区别,克里斯知道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觉他是活生生的人,而我才是鬼魂。

手记

我们现在深深地感知到,虽然名字和面孔一代一代都在改变,却有一种让我们相亲相爱的深广形态,始终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