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与对数字的敏感

奥运会的比赛正如火如荼,网络上关于排名和名次的讨论也愈演愈烈。我们总是希望拿到好名次,仿佛只有站在领奖台上,才能证明自己。这种执念,或许与我们中国人对数字的敏感不无关系。

网友们纷纷表示,运动的魅力在于享受比赛过程,而不是执着于金牌。但对于那些站在赛场上的运动员来说,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过程,而是那个最高的领奖台。我们总是错解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意义,以为那只是享受比赛的过程,殊不知,这些「更」背后,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要求。竞技的魅力在于你追我赶,而不是一骑绝尘。

我们批评的,并非是你追我赶的态度,而是背后那些让人愤怒和不安的元素。当运动员遭遇不公,我们的愤怒无处宣泄,便会转而攻击那些我们认为不公正的人。开幕式如此,比赛亦如此。

这次奥运会有一幕令人动容的画面:在乒乓球混合双打的颁奖台上,中国、朝鲜和韩国的运动员们一起微笑合影。竞技场是否应该与政治无关,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他人的笑容能得到回应。这也是竞技的魅力所在,赛场上我们竭尽全力,赛后却能握手言和。比赛的过程里,展现的是「更快、更高、更强」,而不是对方的政治立场或性取向。纯粹总是难得而珍贵,这张合影,表达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和平、尊重和理解的期盼。即便语言不通、意识形态不同,人们也可以通过竞技,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这种机会,在当今世界是弥足珍贵的。

回到我们对排名的执着。中国人善于使用数字,语言的结构让我们更容易学习数学。Malcolm Gladwell在《Outliers》中提到一个例子,用自己的语言数这些数字「4,8,5,3,9,7,6」,中文和英文的差异显而易见。

中文与英文对数字记忆的差距完全是由这种读音长度的不同造成的。无论哪种语言—不管是威尔士语、阿拉伯语、汉语、英语还是希伯来语,人们记忆数字的长度与该语言的数字发音长度有相当的关联性。在发音效率方面,中文里的广东话堪称登峰造极,它使香港人可以在单位记忆周期内记住10个数字。

数字让我们更容易分类和判断事物。中国人尤为擅长用数字做分类,比如「四大天王」、「四小天后」。数字不仅提供了分类功能,也提供了一套评价标准,让一些人满足标准,得以区分。

我们的农耕文化对数字的需求,增强了我们的数学能力。除了数学能力,还有勤劳的品质,也就是「卷」的能力。勤奋是一种美德,我们因此受益,也因此受困。当今社会,人们在网络上宣泄愤怒,部分原因来自职场、学业和生活的压力。许多人一边高喊着「躺平」,一边偷偷努力,仿佛学生时代那些说自己不学习却成绩优异的学霸。

更快、更高、更强,充满尊重和理解的和平世界,是许多人向往的。然而,正因为难以实现,它才显得弥足珍贵。我们执着于排名和数字,几块金牌背后的故事,远非简单可以道尽。我们如何利用对数字的敏感,更为重要。即便困于其中一生,我们也要接受这种勤奋的强迫。我们的文化内敛、顺从、不张扬,却因此带来了独特的优势。理解和包容不仅适用于他人的文化,对我们自己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