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个博客叫「荒野侦探」好像从未提到过。最近和朋友邮件闲聊的时候刚好提到了波拉尼奥,所以在这篇文章介绍一下。
熟悉波拉尼奥的朋友不难发现这个名字取自他的作品《荒野侦探》。波拉尼奥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出生于智利的圣地亚哥,由于智利的政治局势,他在年幼时不得不搬到墨西哥。随后又搬到了西班牙继续写作。所以,阅读波的作品离不开拉丁美洲的政治背景,而他作品中的暴力主题也和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其中,《荒野侦探》可能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去寻找一个神秘的女诗人的故事,带着反叛、对艺术和意义的追寻、漂泊和不确定。
在一次访谈中,波拉尼奥提到「在某种意义上,一切文学都是政治的。」他是这样解释的:「首先,文学是对政治的思考;其次,文学也是一个政治议题。前者影射现实——影射我们称为现实的噩梦或美梦——两者最终都结束于不仅是文学还有时间的死亡或毁灭。后者涉及那些零零碎碎存活和坚持下来的东西,涉及理性。」
犯罪是波的作品中经常使用到的切口,尤其是《2666》中对圣特雷莎的暴力描写。暴力代表一种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它并非政治的偶然产物,而是其内在逻辑的必然。过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权力往往是伴随暴力的。暴力的逻辑和方式一直在变化。在农业社会出现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拳头打败别人,抢夺对方的财产。农业社会出现之后,暴力的逻辑被升级,人们发现我们需要更好的装备才能保护、抢夺更多的财富。对暴力的垄断和统治形成了一种新的掠夺方式。社会开始分化,强者富、耕者穷。随后教会的出现又更改了暴力的逻辑,它缓和了暴力的冲突,提供了一种非暴力的垄断。时至今日,新的技术提供了新的暴力,不是去伤害对方的肉体,而是可以用一种信息化或者思想层面的方式去实现暴力,比如诈骗、精神控制等。
像《荒野侦探》等作品中,波的笔下的角色主要是社会的边缘者——妓女、罪犯、诗人、逃亡者。暴力一方面体现在「可见」的暴力中,也存在与不可见甚至无法言说的事物中。弱势的人容易成为暴力的对象,老弱妇孺。善良的人容易成为被欺骗和控制的对象。对暴力反抗的人则会成为边缘者。更大的利益往往掌握在垄断暴力手段,却拥有低道德感的聪明人手中。
文学的一种可贵之处就在于,当一种共识被普遍放大,作家提供了一种提醒手段去怀疑和质疑,用虚构冲击真实。这伴随着一种去理解、思考和怀疑世界的能力,拥有这样能力的人就是荒野中的探索者。他们通过现实的蛛丝马迹试图去还原生活的真相,为了一个不太清晰却美好的目标苦苦追寻。
「所有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波所讨论的始终是同一个故事,即一个关于暴力、权力、自由、反抗、追寻的故事。这一方面让和这种随时的犯罪距离如此之远,对政治、权力、反叛思考如此之少的我所动容,让我了解了原来存在这样一个世界,而且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去进行反抗和斗争。
尼采说,真正的永生,并非个体苟存,而是将生命转化为可被后世不断重燃的思想之火。文学有这样的力量。希望这个博客可以成为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即反抗暴力的力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