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创造一个新的生命?

今年1月8日,我们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小生命,我的儿子小八出生了。多了一个爸爸的身份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新的思考。这篇文章尝试讨论有关生育的一些原因,生育对于家庭的影响,以及育儿和二胎的相关话题。

为什么要生宝宝?

关于为什么要生育,我通过从网上的搜索和周围人的回答得到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 意外怀孕
  • 养儿防老
  • 有了宝宝会使人生更加完整,增加生活的乐趣
  • 为了不让自己后悔
  • 就是自然单纯地想要生,没有什么原因
  • 生育是一种延续生命的方式,是一种责任,有更多的家庭和长辈方面的要求

由此可见,人们生宝宝的原因多种多样,那么生育这件事情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呢?现在的经济、生活压力这么大,我们到底应不应该生孩子呢?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51条规定:

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所以,生孩子本应该是一件完全自由的事情。即使家里的老人有一万种你应该生孩子的理由,生或者不生,都应该由夫妻两个人共同所决定。我一直很重视父母在育儿上的参与感,坚持孩子的父母只能有一位,也就是只能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听起来也许有点荒唐,但这里我是指对于一些主要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同时父母很少参与育儿的孩子,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就是他们心中的的“爸爸”和“妈妈”。称呼上的区别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些宝宝还是会叫爸爸妈妈,会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是心理上他们的情感往往会更加认同带自己长大的老人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所谓父母。

所以我的原则是,家里的老人可以帮忙照顾孩子,但是一定是帮忙,而不是有帮我照顾宝宝的义务,也不能代替我们作为父母的作用。所以,如果你是因为家里老人的要求生了一个宝宝再给老人去养大的话,我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家庭和宝宝都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当然,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条件和环境不尽相同,也许我不应该随意地judge每个人的选择。但是,从个人情感出发,为了自己舒适享受,不想操心劳累,追求所谓的自己的“事业”,而把孩子放在老人身边不管不顾的行为是令我十分反感的。所以,在了解自己的时间、经济情况,年龄身体情况之后,我鼓励夫妻共同决定是否要生育。不管推迟生育还是不生育,都要经过负责的思考并尊重配偶的意见。而一旦夫妻做好准备生育的决定,也请今后尽最大的努力去参与育儿这个过程。

关于为什么人们会想要生育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观点。在《自私的基因》中, 道金斯强调我们都是“自私的基因”的载体(survival machine),目的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与复制我们的基因。人们的“无私”的行为,仅是从宏观上的无私或者利他行为(altruism),而从基因的层面看这些行为其实是“自私”的。比如,母亲会为后代无私提供食物,甚至可以为保护后代牺牲自己,这其实是是一种基因层面的“自私”的行为,目的是能够让自己的基因更好地保存和延续下去。

那么在生物学的角度,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生育其实是一种基因写在我们身体中的某种“需求”,让我们都会有想要生育的想法。只是,有些实际情况会导致我们拖延或者完全拒绝这种想法。道金斯甚至在书中提出,通过繁殖,基因可以实现在某种意义的永生(immortal)。关于这一点有一些争议,因为“永生(immortal)”这个概念源于宗教。人们会死亡(mortality),尸体也会腐败。所以相对于人有mortality这个特点,宗教提出了上帝是immortal的这个概念,因为上帝并不存在于某个具体的身体中,所以自然不存在物理上的死亡。

Immortal和mortal的定义是相对的,但这种mortal or immortal 的定义却并不对基因适用,我们不能说某个基因是否是“活着的”,因为基因只是生物学意义上包含遗传信息的一种物质,随着生物体的消亡,相应的基因自然也就烟消云散。道金斯所指的“immortal”的基因应该指的是基因可以通过不断地复制,交换,分裂保存下这种pattern。但是,使用并强调“immortal”这种说法难免有一点诱导人们往哲学上面去思考,而不仅仅是从科学的角度上去解释生物繁衍的过程。

回到生育的选择问题,以上都是一些可能影响生育选择的因素,不同的人会因为不同的原因选择是否生育。而在实际生活中,选择不生育的人要远少于选择生育的人,所以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家庭中都会有或者将要有一个或者多个宝宝。那么,宝宝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又应该做一些什么呢?

宝宝对家庭的影响

对于一个父亲,养育一个宝宝可能要面临的挑战包括[1]:

身份和责任的改变 – 从工作、生活、休闲到增加抚养孩子多带来的的更高的责任感; 和宝宝的情感连接 – 了解并走入宝宝的世界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每个爸爸的耐心和能力也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和伴侣的关系 – 可能会产生新的优先级,并且和伴侣产生分歧发生矛盾; 和伴侣家庭的关系 – 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处理好和岳父岳母的关系往往是个难题。

以上所有的挑战,对于妈妈同样存在,并且相比与爸爸们,妈妈们往往背负了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爸爸们体会不到分娩的痛苦,生育后可能产生的产后抑郁的痛苦,母乳喂养的痛苦,堵奶涨奶的痛苦,以及由于社会和家庭的不合理期待所导致的不公平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所以,我经常建议周围的爸爸们要多关心妈妈,多承担照顾宝宝的责任。虽然我本人也不敢说做得十分优秀,但是我会时刻保持这种意识,不断地学习育儿知识,积极和队友配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爱护伴侣,给宝宝一个温馨有爱的成长环境。我相信这也是每位爸爸所希望的。

但是现实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因为有宝宝的原因,我加了爸爸交流群,老婆加了妈妈交流群。同样目的的两个群,群里的内容却天差地别。妈妈群一般都在积极地讨论宝宝的各种问题,交流彼此的经验和建议,偶尔吐槽老人们带娃的旧观念。而爸爸群对宝宝的讨论相对少很多,并且有些爸爸甚至会在育儿群中“开车”,发黄图,讲低俗的段子,开低俗的玩笑。这样的爸爸肯定是人群中的少数,但是能在育儿群中有这样的行为还是让我大跌眼镜。我并不觉得是素质这样简单的原因导致了妈妈群爸爸群的差别。我从这个事情可以明显感受到,妈妈们更关心自己的宝宝,而大部分爸爸们并不是很在意育儿这件事情,或者更多地觉得育儿更大程度上是母亲的责任。

归其原因,也许还是社会对母亲这个角色在育儿上的要求更为苛刻。“为母则刚”是十分刺眼的几个字,难道当了妈妈以后就只能“刚”了吗?否则就是对家庭和孩子的不负责任?我并不是个女权主义者,但也会觉得这种想法荒谬得可笑。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呢?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男性朋友又是否平衡好了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呢?这值得我们反思。

关于二胎

现在的政策已经允许并且鼓励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有一些家庭也开始在是否要生二胎这个问题上进行选择。关于子女的出生顺序的影响,个体心理学的提出者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过这样的看法:独生子女很容易被溺爱和娇惯,以自我为中心,长大后对待挫折的能力就会更弱。如果是多子女家庭,最大的孩子,在老二出生时,都会有一种丧失地位的经历,这种经历会让他们成年后倾向于保守主义,长大后,会通过打造自己的稳固地位,比如说过度依赖规则和法律,来弥补心中的自卑感。而家里的老二,而天生更适合合作,因为一开始在他们前面就有一个领跑者,所以他们长大后,也善于去挑选一个有优势的人来跟自己比较,然后努力的超越他,而最小的孩子呢,由于有太多的竞争对手,会比其他孩子进步都快,发展更好,但是最小的孩子也是问题儿童的高发群体,因为身边的每个人比他们看起来都更强大,更有经验,这种时候就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3]。

所以,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子女数量的最优解,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子女的自卑感与优越感的平衡。自卑感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忽视,亲情的缺失,而优越感往往来自于对孩子的无条件宠溺。自卑感或者优越感并不是总是坏的事情,适当的自卑感会驱动孩子的成长,而适当的优越感则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所以,相比关心要生育的孩子数量,思考如何保证养育每个孩子的成长质量更为重要。比如个体心理学中强调的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因此,根据家庭的真正实际情况,从经济、精力、意愿等方面考虑,选择是否要生二胎会更加现实可行。比如,对于我的家庭,由于我们夫妻的精力有限,以及对婴儿早期哺乳的“恐惧”,我们的决定是并不打算生二胎。

最后

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生育或者不生育,可能是“自私的基因”的影响,可能是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但是,不管怎样,从这个注定与我们紧密连接的生命诞生的那一刻,我们就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父母。随之而来的还会有最初强烈的不适应感,令人感到压迫的责任感,以及失去自我的迷失感。第一次为人父母,难免会有各种的迷惑、犯错、手忙脚乱。做好充分的知识积累的同时我们也要允许自己犯错,不必因为一点错误过于苛责自己,而要从错误中从中吸取经验。育儿的过程,也是我们父母镜映自己一起成长的过程。

与此同时,也请不要因为有了新的家庭成员而忽视、冷落了和伴侣的亲密关系。虽然动物的本能或基因的“控制”让我们格外关注我们的后代,但是作为人类我们有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强大的认知与思考能力,我们有能力通过我们的大脑了解、控制并保证对配偶保持足够的爱。

不论家里有一个或者几个宝宝,保持对每个宝宝的足够关心都很重要。我们都知道对待孩子不能太过严厉,也不能太过溺爱。但是如何平衡好对孩子的严厉和温柔,让孩子不会产生过度的自卑感或者优越感,真的是个难题。育儿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也因此才让我们拥有很多期待。作为走在“父母”这条道路上的新成员,我深知道阻且长,但还好我并不是孤身一人,而是能与我的另一半一起在这段注定不太平坦的路上相互扶持、笑对起伏、共同前行、欣赏途中有彼此的风景。

Happiness is true only when shared. My son, dad is always happy to share all the up and downs in my life with you and mom.

参考

[1] https://www.cope.org.au/family-community/fathers-partners/impacts-life/

[2]《自私的基因》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92405/

[3]《自卑与超越》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8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