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二年一月:我在读什么

虚构类:

神经漫游者 威廉·吉布森

  • 3 星。

阅读的时候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这是一本将近 40 年前的小说。不知是否是翻译的原因,部分内容读起来晦涩难懂,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十分割裂。豆瓣上给出了一段删减的床戏描写,可以对比参考。相比于《漫游者》还是喜欢《爱朵露》多一些。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雷蒙德·卡佛

  • 5 星。

这是一本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完全不是一本「爽」书,却可以称为一本「妙」书。此前没有阅读过类似的文学作品,只是对卡佛的「极简」文风略有耳闻,但没完全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种风格。每个故事仿佛是电影中的一个片段,没有完整的叙事,没有前后背景。事情为什么这样出现,会如何发展?问了一下读过卡佛作品的人,每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种「留白」的创作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需要坦白地说,这种体验并不是愉悦的,但是却是不同寻常的。你不会想要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因为尽管故事很短却大多远没有那么精彩。反复回味,其中的妙处渐渐浮现了出来。或许等年纪大一些再读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吧。

山月记 中岛敦

-4 星。

关于中国故事的短篇集。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山月记》中的这一段: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

其中最喜欢《山月记》和《李陵》这两篇。

非虚构

瓦莱里散文选 瓦莱里

  • 4 星。

瓦莱里的散文选集,包括一些文学评论,对精神的思考和批判。关于何谓「欧洲精神」,瓦莱里这样评论:

我们刚才已经暗示:人的素质应当是欧洲的优越所具备的决定性要素。我无法详细分析这种素质;可是,根据粗略的研究,我发觉:积极的渴望、强烈的无私的好奇心、想像力和论理的严密所形成的巧妙的混合、不陷入悲观主义的一种怀疑精神、并不忍从的神秘主义……这些乃是欧洲的灵魂所具有的最特别品著的积极的特性。

关于欧洲精神的衰败缘由,瓦莱里是这样说的:

然则,我们精神的欧洲的这种紊乱由什么造成?——这是由于最无相似点的各种观点、最背道而驰的生活和认识的原则,在一切有教养的头脑里毫无阻碍地共存。这构成一个现代时期的特征。

尽管文章写于百年以前,但其中的许多观点仍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

另外附上一篇瓦莱里的《海滨墓园》,译者为豆瓣的「木星雨玄学公司」是我最喜欢的译版。

阴翳礼赞 谷崎润一郎

  • 5 星。

入职新公司的时候,早上一个人在办公室读完。我在 Twitter 上这样写到:

早上,在黑白分明的办公桌上翻读了一会《阴翳礼赞》。这种「朦胧的微光」般的阴翳之美也许只有东方人能够体会吧。

作者对于厕所的描写十分有趣:

(日式厕所)一定程度的微暗,彻底的清洁,寂静得只能听到蚊蚋在耳畔嗡嘤,这些都是必要条件。

当时我一直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照明、暖器和厕所,引进文明利器固然无可厚非,但为何不能稍稍尊重和顺应我们生活的习惯和爱好,略加改良呢?

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

西方人将污垢连根拔除,相反,东方人对此却加以保存,并原样美化之。说一句不服输的话,从因果关系看,我们喜欢那些带有人污垢、油烟、风沙雨尘的东西,甚至于挖空心思爱其色彩与光泽,而且一旦居于这样的建筑和器物之中,便会其妙地感到心平气和,精神安然。

如何带回「阴翳」:

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使文学的殿堂庇檐更深,将过于明亮的空间塞进黑暗,剥去室内无用的装饰。不一定家家如此,哪怕先有一家也行。究竟如何呢?姑且先把电灯熄灭看看吧。

The Innovator’s Dilemma by Clayton Christensen

  • 4 星。

围绕「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作者展开了讨论:什么是颠覆性技术?为什么大的公司会衰败?大公司面对颠覆性技术应该如何行动?

Christensen 解释说,做一切「正确」的事情并不足以保持市场领导地位。竞争者可以迅速出现并占领市场。因此,作者建议找出能够在新兴市场中提供巨大价值的颠覆性技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提供了以下原则供参考:

  • 当前的客户决定了公司如何去使用资源;
  • 我们没有办法精确地指出一项颠覆性技术将影响哪一个市场;
  • 颠覆性组织的流程和核心能力与他们的员工一样重要;
  • 颠覆性技术在既有市场中不具吸引力的属性,在新兴市场中却可以具有很高的价值;
  • 了解 RPV(Resources, Processes and Values)框架,确定公司的能力;
  • 客户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所以要先他们一步创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