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自由的生活

Weichen 在他的社区论坛分享了一篇文章《Quit Your Job》,这篇文章讨论了这几个概念:工作、生活、意义。我给出了近期对于「辞职」这个想法十分主观且个人的看法,以下是我回复的内容:

前段时间读过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叫 The Pathless Path,也是讲述作者的 active unemployment。里面提到 leisure 是 “a condition of the soul,” and the “disposition of receptiv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lative beholding, and immersion – in the real.” 几个关键词就是:灵魂、理解、接受、现实。

我也考虑过辞职的可行性,十分理解很多人对辞职或者说为自己工作,最大的顾虑往往是它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于有家庭、有孩子的人来说。所以,如果我们无法辞职,那么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希望选择 active unemployment 所代表的生活?如文中所说,我们追求的是自己的意义由自己掌控,而非由他人赋予,比如公司、老板。所以我的理解是,我们需要的是一种 commitment,而非全部的自由。这代表对自己、对所爱之人、对生活的责任,以及一种探索、创造、对成长的确定性的反抗。这种生活是否一定需要通过辞职或者数字游民的形式来实现?

Mark Manson 提到过,他曾旅居过几十个国家,却感到一种丰富的单调,反而在定居纽约、认识了自己的妻子之后,他越发感受到人生的责任和意义。这种意义是通过缩小我们所谓自由的定义,通过我们不断选择、不断拒绝而实现的。从自由到 commitment 是 outside-in 的过程,从 commitment 到行动就是 inside-out。我们在这两种动态过程中不断行动与反馈,对自我这个系统的输出不断完善。

一个人可能永远不会辞职,但可以选择花多少时间给工作。我们做不到「每周工作四小时」,但却可以选择如何更有效地分配我们的精力。张爱玲说过一段话挺有意思:「我们从家里上办公室,上学校,上小菜场,每天走上一里路,走个一二十年,也有几千里地;若是每一趟走过那条街,都仿佛是第一次认路似的,看着什么都觉得新鲜希罕,就不至于『视而不见』了,那也就跟『行万里路』差不多,何必一定要飘洋过海呢?」并非行得万里路的人生就是精彩而不单调的,思维大于形式本身。我们在给自己打工时可以有 commitment,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可以有 commitment,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责任,找到天命。

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了什么,拒绝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