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与秩序》

What It’s About

这本书从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哲学等角度讲述了生命和世界中的种种 pattern。讨论了什么是“有序”,什么是“混沌”。

作者从生命的基本单位出发,讲述生命是如何形成、遗传、进化的。变化是一种“混沌”,而其源头则可能是一串固定的规则或者公式。比如,看似千差万别的各种生物公用着同一种核蛋白,是否证明着万物的起源来自同样的原始物质?

闪电的路径图案和树枝、河流的分支图案为什么会相似?分形学又是怎样在有序和无序之间摇摆的呢?都在本书中有所介绍。作者随后介绍了大爆炸,宇宙起源,再漫游到一些哲学思考,比如命运、衰老、死亡。所有这些内容中都充斥着本书的两大主题“混沌”和“秩序”,看似对立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微妙联系激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和好奇。

在文章结构方面,每一章节作者都使用了想象中的历史人物的剧本式对话开篇,结尾则引用了不同的短诗,为这样一个科普作品增加了一些文学性。但是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方式,让我读书的时候有种内容上的割裂感,无法带入其中,也许有人会比较喜欢,但是我还是跳过了大部分的开篇对话,直奔章节主题内容。

作为一本科普作品,我认为这本书还是有一定的阅读门槛,至少需要读者熟悉生物学,和一些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另外一点我比较不喜欢的就是这本书的翻译。很多内容翻译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很多科学家和学者的名字和我们所熟知的名字有所出入,是人读起来会感到有些“出戏”。另外可能由于专业术语和专业的知识概念较多,对于译者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有一些段落读起来会觉得晦涩难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而这是我觉得不如像是《时间的秩序》这样的作品的地方。作为科普读物而非专业作品,作者如何能使用更简单易懂的语言让更多的有兴趣的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件很耗费功夫也是十分考验写作功力的事情。

Thoughts

我总是认为审美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但是,其实审美也是一件“有序”的事情。比如黄金分割比,螺旋图案等规则图形,包括分形学的种种现实映射。

文章中介绍的“回文(palindrome)”文法也十分有趣,比如 ΝΙΨΟΝΑΝΟΜΗΜΑΤΑΜΗΜΟΝΑΝΟΨΙΝ (Wash your sins, not only your face, in ancient Greek)是一句古希腊语,完全是左右对称的结构。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回文作品,比如苏轼的《菩萨蛮·夏闺怨》,向我们展现出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也算是一种混沌和秩序的博弈吧。

《菩萨蛮·夏闺怨》 
【宋】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