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实」而生活

最近,“内卷”一词变得异常火热。人们为了某一个目标而彼此竞争,就像是囚徒困境,导致竞争的成本越来越高,所有人都渐渐不堪重负。还记得小时候,经济、科技都远没有现在发达,但是总还是会机会或者说意愿静静思考,或者和左邻右舍聊天,或者在楼下院子里静静呆上一下午。但是现在的环境下,娱乐和偷懒好像都会带给人很多负罪感。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努力一直是一种积极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帮助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读过重重难关,也为我们的国家在战后迅速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但是,不知道我们在“努力”的时候是否思考过,我们为了什么而“努力”呢?为了挣更多的钱?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了别人的肯定?还是为了努力,而努力?我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环境的推动使得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向前走。在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好每一个任务,也因此收获了很多“Good job”,“Well done”之类的评价。但这就证明我真的做的比较优秀,或者说这就是我内心真正需要的吗?我的结论是,并不是的。犯错误少是因为我在舒适区待得太久,缺乏创新,故步自封。你看,人性就是如此可笑,当收获了很多积极正面的肯定之后,还是在想着如何能更“努力”,更“优秀”。我们已经“卷”到了骨子里。

所以我是在为了自己“真实”的需求而努力?还是为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他人的评价而“努力”?我也许需要先定义什么是“真实”。

高中时期我的班主任有一句话影响我很深:“认真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当其他同学觉得这是一句普通的鸡汤文的时候,我很严肃地看待了这句话,牢记至今,并且在做很多的事情时会以此自省。所以我觉得把事情都做对并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而是一种正常且普通的标准。如何能让更多的人为你的行为感到意外和骄傲,并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才是一种更高的标准和追求。

这就是我所定义的工作中的“真实”。当我做一项工作或者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我是不是满怀期待投入其中?这个产品会不会对它的用户产生实际帮助、体验愉悦?世界会不会因为它得存在变得更好一点点?

相似地,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试或者老师的要求,我还会去学习这门知识吗?如果不为了挣钱找工作,我还想要去自学哪些知识?如果有再一次求学的机会,我会选择哪个专业,学习哪些知识呢?我看这些书是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厉害”,还是真的从这些内容中窥探到了一丝人生意义的光芒,积少成多构成了更大的希望?

对于金钱,很多人也会把它和财富混为一谈。我们更为感兴趣的一定不是钱这堆纸,而是它能够带给我们的种种好处。可以是好的居住体验,可以是子女好的教育条件,可以是高的社会地位、别人的认可。在我看来,所有的外在因素都是发现“真实”的阻碍。别人的“高看一眼”除了满足虚荣心,对我而言并不会有真正实际的帮助。它不会是我变得更智慧,也不会让我活得更洒脱,反而会让我陷入其中,沦为它众多工具中的一个。

也许当年的达官显贵十分轻视陶渊明这样的人,而陶渊明自然也不屑“为五斗米折腰”。社会需要“达官显贵”们,需要有野心有能力的人领导推动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些“陶渊明”们,保持着一些浪漫与理想主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然而,社会需要更多的“工具人”们,充当两者间的调和剂,让社会关系不至于失去平衡,发生动乱。

我猜这种结构大概会类似正太分布,像是一盘散沙经过各种选择与竞争,最终到达了各自的位置。两端的少部分沙子都不会觉得痛苦,有资源的享受资源,没资源的穷开心。而中间大部分的“工具”沙子则承担了更多的压力。默默无闻的“工具”出售劳动时间提供生产力,有野心的“工具”则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爬到沙堆的那一端,享受充足的资源,并为此而不停地“努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是一种高级的人生态度,自然、豁达、又充满坚定。我能做的也许就是寻找自己的“真实”。为“真实”而生活,也许可以帮我剩下大把时间,也许会减少我的一些欲望,或许也会帮助我减少一份痛苦而多发现一份生活的精彩。也许我还没有达到终点,捧得奖杯,也许永远不会。但是我愿一直在路上,保持前进与希望。

后记

本来想写一篇文章客观提供一些方法论识别“真实”和“不真实”,连提纲都已经列好。但没想到最后还是变成了一篇夹杂个人情感的杂文,也许这样可以说出一些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最后提供一篇文章,供真正需要找到“真实”的方法论的朋友参考:

https://medium.com/personal-growth/7-things-you-should-do-if-you-want-to-find-your-passion-af9e96a795cc